■张东锋
连日来,目前国内油价上涨60元/吨,“菜比肉贵”成为公众普遍关注的话题。广播电视总台之声日前报道,每升的价格上涨0.04元至0.05元。本轮油价调整即将过半,全国各地消费者陆续发现,目前仍旧处于上涨的阶段,近期菠菜、黄瓜等蔬菜“身价”上涨,不过油价涨幅较小。新一轮的油价将会在11月5日晚上24时进行,有的甚至出现了翻番的情况。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预计将会进行小幅度的上涨。为什么近期以来国内油价上涨呢?主要是因为国际油价上涨的因素影响。据统计,从上半年备受关注的宗商品价格普遍上涨,国际油价已到达近7年以来峰,到眼下的多地菜价波动;从上游原材料,创下2014年以来的高价。以下就是今天10月28日全国各市油价信息,到居民日常的“菜篮子”,具体价格以当地加油站发布为准,不同领域物价波动接连引发关注,仅供参考,提醒各级相关门适时采取有针对性举措,看看你那里的油价有什么变化吧。【国际油价】10月28日,积极稳定物价和预期。
宏观上看,疫情的全球性影响持续存在,增加了物价波动的不稳定因素。正常而言,物价的相对稳定,前提是从生产到消费各环节的供需匹配,形成畅通良性循环。当前,受疫情冲击,分企业不能全面正常生产,供应链产业链不稳不畅,国际物流成本上升,宗商品价格上涨,任何一个方面的问题,都有可能导致供给不足,进而助推价格上涨。同时,伴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此前受抑制的需求逐渐释放,需求普遍增加,再加上全球性货币宽松政策,显著刺激消费,进一步加剧供需不平衡。这些都说明,在稳定物价和预期方面,人们面对的因素比以往更加多元,也更复杂,更需要相关门积极作为、精准施策。
应该看到,从生产资料到居民消费,不同环节的物价波动,主导因素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生产端,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主要是因为全球性供应链产业链不稳不畅所导致,加之一些资本企图囤积居奇、炒作原材料价格,给上游生产企业带来巨压力。消费端,近期一些地方的“菜比肉贵”,是由于生猪价格周期性下跌,叠加前一段时间持续阴雨及分洪涝灾害影响了蔬菜生产供应。对比而言,农业农村相关人士已指出,分菜价上涨主要是受季节和极端天气影响,是短期性的也更易于回归正常。还要看到,生产端的一些原材料价格上涨,是有可能向消费端传导的,既要看到不同环节的主导因素差异,也不能孤立对待。
不同的主导因素引发的价格波动,需要相关门采取有针对性举措。针对上半年来分宗商品价格的快速上涨,及相关委署出台了一系列举措,一方面强调严格市场监管,严打操纵市场、哄抬价格行为;另一方面强调加强跨周期调节,多运用市场化的办法稳定价格,通过政策支持纾解市场主体特别是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困难等。对比而言,“菜比肉贵”更多体现在“内循环”中,是短期性的,一方面需要各级有关门加强市场信息监测预警,加强供需调配,降低物流成本,通过加供应保障来稳定价格;另一方面也需要适时做好对低收入群体的保障,守护好广群众的“菜篮子”。
从生产资料到居民消费,不同环节的物价波动,凸显了必须坚定不移地推动供给侧结构性。《学时报》日前刊发专家文章指出,全球化时代的商品价格会受到产业链竞争能力的影响,一个的产业链整体竞争能力越强,其议价和定价能力就越强。这客观上要求加快培育成熟有效的宗商品期货市场和推动国际化进程,提升上游企业宗商品的国际议价和定价能力。而稳定日常消费品价格,需要着眼构建新发展格,进一步畅通国内循环,不断提高供给质量和水平。
标签:大宗商品